效仿陈忠和需学精髓:赵勇该给杨昊们留位置
2001 年,陈忠和接手中国女排时,选出的冯坤、周苏红、杨昊等球员看似是 “新人”,实则早已在国内联赛中崭露头角。当时杨昊在 2000-2001 赛季国内联赛进攻榜排名第二,周苏红进攻得分数量位居第一,还能从前排打到后排施展立体进攻,她们都是经过联赛锤炼的实力派战将。而如今赵勇教练欲效仿陈忠和的 “新人策略”,却忽略了当年陈忠和选人的核心逻辑 —— 并非盲目追求年轻,而是选拔那些已在联赛中证明自己的潜力球员。当下杨昊等联赛好手正值当打之年,赵勇团队更需在培养新人与用好老将之间找到平衡,做好充足预案。
陈忠和的成功,在于他对 “新人” 的精准定义和科学培养体系。他当年选中的球员,要么是世青赛冠军成员,要么是联赛攻防数据榜上的佼佼者。冯坤 1995 年就入选过郎平执教的国家集训队,2001 年已是第三次入选国家队;刘亚男作为国青主力副攻,为辽宁女排拿到联赛第三立下汗马功劳;张娜更是以联赛一传榜第一的成绩入选。这些球员虽未成为国家队绝对主力,但早已具备扎实的技术功底和大赛经验。更关键的是,陈忠和会根据球员特点量身打造战术体系,比如为周苏红设计 “接六轮一传 + 双背飞进攻” 的保障型接应打法,同时做好应急预案,雅典奥运会赵蕊蕊受伤后,他迅速将张萍培养成最佳扣球手,这种灵活调整能力正是其执教智慧的体现。
milan米兰,米兰体育官网,milan米兰,米兰官网反观赵勇当前的选人用人,却暴露出对 “新人策略” 的误读。2025 年女排世锦赛上,中国女排启用大量缺乏联赛经验的年轻球员,导致球队在关键战中失误频发,最终止步 16 强。数据显示,年轻阵容对阵保加利亚时失误高达 28 分,副攻进攻得分率仅 18%,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教练组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缺乏预判:新副攻未能撑起防线,只能在大赛前仓促招回高意;吴梦洁、庄宇珊等年轻球员在世界大赛失常时,没有备选方案应对。这种 “一刀切” 的年轻化策略,既浪费了杨昊等联赛好手的即战力,又让年轻球员在重压下难以成长。

体育团队的新老交替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,中国田径接力队的做法值得借鉴。在 2025 年全国田径大奖赛上,男队采用 “以老带新” 策略,让有亚运会经验的陈冠锋、陈佳鹏带领 00 后阵容;女队则保留梁小静、葛曼棋等核心,同时给小将陈妤颉、李玉婷成长机会。这种模式既保证了队伍的竞争力,又为新人提供了缓冲期。中国女排完全可以参考这种思路,构建 “核心框架 + 弹性空间” 的阵容体系:以杨昊等联赛主力搭建战术基石,确保球队在大赛中保持竞争力;同时将年轻球员嵌入体系中,通过联赛和次要赛事积累经验,而非直接推向世锦赛等顶级赛场。
赵勇教练需要明白,效仿陈忠和并非复制当年的名单,而是借鉴其 “以联赛为基石” 的选拔逻辑和 “未雨绸缪” 的预案意识。一方面,应建立 “联赛数据 + 潜力评估” 的双轨选拔标准,像陈忠和重视张越红、张静等联赛老将那样,给予杨昊等有实力的球员足够机会;另一方面,要提前布局战术预案,针对年轻球员可能出现的起伏,准备不同风格的替补球员和战术组合,避免世锦赛中 “无牌可打” 的尴尬。毕竟,球队重建需要循序渐进,2028 年洛杉矶奥运会的目标与当下的成绩稳定并不矛盾,让新人在联赛中自然成长,让老将在关键战中发挥余热,才能实现可持续的人才迭代。
中国女排的复兴之路,从来不是简单的 “换血” 就能完成。陈忠和的成功证明,只有尊重竞技体育规律,既看到年轻球员的潜力,也珍惜老将的价值,才能打造出真正有战斗力的队伍。赵勇团队若能及时调整策略,给杨昊等联赛好手应有的位置,同时完善预案体系,中国女排才能在新老交替中平稳过渡,重现昔日辉煌。